##EasyReadMore##

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The first month in Melbourne

時序七月底,南半球的冬季即將邁入尾聲之際,我抓住了它的尾巴,拖著全然新奇的行囊,一個人風塵僕僕的來到澳洲的墨爾本。這是我人生第一次出國,然而這第一次就得在一無所悉的國外待一年,有時真不禁替自己的衝勁捏一把冷汗。

人行道上白樺樹的枝枒仍未萌發,光禿禿的佇立在一旁,靜靜凝視著來來往往的過客們。各種鳥兒不畏人群地在街道上閒話家常,在澳洲欺負動物據說是要罰款的,我想因為如此鳥兒們才敢無所畏懼的到處衝鋒陷陣。

和台北相比,可能墨爾本才算是個真正的國際城市。便利商店的店員多半是印度人,Shopping Mall 裡也能看到頭帶包巾的穆斯林女店員站在櫃台前低頭俯視著櫃內的手錶琢磨一番。Massage 裡以亞洲人為大宗:台灣人、日本人、香港人、馬來西亞人……當你停留在窗戶前打量著上頭的價目表時,他們會衝百米賽跑般到門口親切的問你:"May I help you? Massage?" Queen Victoria Market 應該是墨爾本市中心內最大的露天市場,在這裡同樣可以瞥見亞洲店員的影子。當然,最多的應該還是來墨爾本炒地皮炒到被澳洲人抗議的中國人。

墨爾本又被稱作"Little London",儘管我沒去過倫敦,我還是在這座城市內感受到了許多維多利亞式的古蹟,正悠悠訴說著這個地方的歷史。當然墨爾本也有著大量新穎的辦公大樓,或是讓人摸不著創作概念的後現代建築(例如像RMIT University 在市區的建築群,我曾經和室友無聊去他們的open day聽各系所的入學介紹,就像大型博覽會一樣熱鬧),新舊交織的佈景並不顯得衝突,反而替這城市增添了更多宜人的氛圍。

墨爾本人似乎很善於包容雨天,即使是下著傾盆大雨的現在,撐雨傘的人還是不如淋雨的多。大部分的人都是戴上外套上的連衣帽就走了,我走在街道的路上甚至還有穿著運動背心和慢跑短褲在雨中慢跑的澳洲女生。Cool,我這麼想著,也許在這裡他們不需要擔心酸雨吧。

用手機打文章真的是非常不方便,今天就這樣吧,有時間我再來補充。


2015年6月8日 星期一

心情隨筆 停滯

  進入六月之後,一直縈繞著心頭上的煩躁感終於被解除了。除了一邊計劃著新的旅程,一邊看了一些書充點電。腦袋中有許多的 plans 正在排隊等候處理,但最讓我掛在心上的還是《雨天》的撰寫進度。

  之所以遲遲無法動筆繼續寫下去,我想是因為我的思緒陷入了「修辭與結構的雙重性泥沼」之中。在推敲進度時總是會依循著先前的文章,卻發現自己內文結構的不足之處,想利用更多的修辭或理論來讓內容更加完整,然而一旦進入了該思考領域後,下筆這件事就會窒礙難行地讓人無所適從。「該用什麼修辭?」「是不是應該寫得更複雜些?」這類的問題就像盤旋在佳餚上的蒼蠅般煩人,可惜想趕走卻揮之不去。

  早先在高中時,我曾發過白日夢,壯志凌雲的想將自己過去吸收來的知識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理論,就像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生涯末期想要建構起一套能夠包含所有物理交互作用的統一場理論(Unified field theory)一般。最終他失敗了,他必須忽略那些矛盾才能構築他的思想體系,然而就是那些眼不見為淨的矛盾毀滅了他的理念。我想當時的我也是遇到相同的問題,我處理不來那些潛藏在深層意識下的各種矛盾,所以最後我放棄了這工作。隨著時間推移,沉澱了更多的知識和價值觀後,我大概再也不會碰觸這項困難至極的挑戰,人是會變的,但真理(或可解釋為我想要將之統一的思想體系)不會,所以我根本做不到統一。

  和寫文章一樣,既然做不到的事,那就選擇放棄這份執著就好了。「心之所向,文之所暢」,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寫自然就能夠湧生出許多想法,剩下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想法轉譯為文字,讓意念單純化,不要再挾帶或加諸各種雜亂無章的思緒在文字上,形象自然能夠立體化。

  思緒奔騰無邊無際,吾輩只能盡其心力。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關於寫作這回事

  (原文寫於05/17/2013)

  前幾天無意之間瞥見了某位一樣正為著寫作而奮鬥的同好,稍微看了一下他的部落格,嗯……心裡突然湧生出了一些想法,是關於目前寫作所累積的一點心得,趁著還是放假狀態回來分隊時寫下來,免得怕自己忘記。基本上我還尚未拜讀過史蒂芬‧金(Stephen Edwin King)的《談寫作》,所以以下通篇都算是我自己在求學過程中,獨自摸索關於寫作的一些感想。

  就我自己的想法,寫作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吸收:在還沒開始嘗試寫作之前,先去閱讀所有在寫作時可能會使用到的資料,或者是不同類型的知識,以及拜讀同行的作品群。我覺得知識的廣度尤其重要,畢竟每一部作品所用到的資料範圍和類型皆所不同,其實平常在閱讀時自己先建立一個資料庫,等到需要撰寫相關方面的作品時再來調閱就夠了。然而,若是作者本身沒有足夠的知識,作品的深度和結構就會不足,或是下筆時無從發揮。這一點是我的切身之痛,總是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就很後悔為何在大學生涯時沒有好好對哲學和中國古典文學上做功課,沒有去試圖學習電影手法中運鏡和佈景的部分,沒有多看一點電影,沒有多蒐集一些專輯……反正就是什麼都不夠就對了。搞到現在大學學過的心理學也快忘的差不多了,又得重新來過。這一階段是寫作中最重要的步驟,持之以恆的閱讀才能夠擁有源源不絕的靈感。

  二、模仿:吸收到開始產生屬於自我的想法後,就可以開始試著寫些東西了,先從小品文、散文、日記等一些結構比較鬆散的文章開始寫起。然後,找幾個自己喜愛該筆觸的作家,用他們的調性去寫詞句,以至於到文章佈局,像一點也無所謂,反正這個階段本來就是要強迫自己寫東西,拾人牙慧是應該的。

  三、建立:等到寫出一定數量的作品後,腦中自然慢慢會建構出真正屬於自己的中心思想,用這股核心來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吧!這個思想體系將會影響自己接下來創作的作品一輩子;不過不代表這中心思想不會變動。相反的,隨著人生經歷的推進和閱讀的數量的增加,這個概念會形成一個有彈性、可變動的思維模式(總不可能你二十歲和四十歲的想法會一樣吧?)。這種心智上的轉變並不妨礙寫作觀點產生的矛盾,反而能增進寫作技巧的增進和觀點角度的廣闊。

  四、轉譯:將滿腹想法轉譯成文字、語言、影象等能夠運用意象表達的手段。這一階步驟有賴平時持續不輟的寫作練習和閱讀,才能夠在書寫時無旁滯礙。儘管在寫作時會碰到無法將內心的想法一字不漏,或是言簡意賅、辭意暢達的通篇轉譯成功──這很正常,就像翻譯作品一樣,無法將該語言的精髓給完全嶄露出來;然而只要能夠將想表達的靈魂給展現出來就夠了,因為轉譯這個動作本身就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是寫作就是這麼一回事,若是要將自己掌握的住的思想體系給顯示出來,文字的洗練是必須且重要的。如果文字無法搭配想法相輔相成的話,那麼寫出來的東西必然會偏離當初想寫之前的構想。簡單來說就是等級不夠就想越級打怪,等到面對大魔王時才發現自己的鈍劍無法砍傷怪物堅硬的外皮,自己的破盾無法抵擋魔王鼻孔的噴氣。

  簡單談一下當兵至今的進度好了,從服役到現在的閱讀量大約是平均一個月三到四本書,坦白說有點少,不過也莫可奈何,畢竟消防隊這種單位並不是隨時都能有自己想要的固定空閒時間,出勤導致的分割零碎時間佔了絕大多數──況且東西寫到一半時倏地被打斷的情緒,並非坐在電腦桌前等個三秒鐘就能夠立刻平復的。不過有讀總比沒讀好,儘管我想汲取的資訊還有太多未完成。

  寫作的話,就和之前的狀態一樣,斷斷續續的仍然找不到一個規律的平衡點來維持住進度,是有緩慢的在前進了,不過何時能夠寫完還是未知數。大綱和結構都已經打擬的差不多了,只剩下開始動筆之後一些枝微的細節需要修改而已,應該吧 ……能夠如此順利的話就好了。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不可含怒到日落

  "Let not the sun go down upon your wrath." [Ephesians 4:26]

  已經有一段時間沒能定下心來隨手寫寫東西了,日常生活的勞碌依昔,為五斗米折腰的畫面每天持續上演著。很難說有從中體悟到什麼新目標或人生大道理,只要不會餓死即算功德圓滿,這才是生命的真諦。

  最近身體微恙,感冒拖了一個多禮拜仍不見好轉。自從沒再運動後,免疫力就如辛巴威股票市場一樣持續下探深不見底,想開始做些關於嶄新旅程的準備卻感力不從心。倏忽之間即將要進入黃梅時節了,時光殘酷不待人蹉跎的道理一直都明白,但始終必須親身體驗過後才能真正感受到其無情。

  不想再為情緒牽連身體狀況,所以我最近一直保持著淡然的態度在生活著,發現這樣其實並不壞。每天憤世嫉俗的對生活週遭的一切感到忿恨不平,這情況也不會獲得改善──因為別人根本不會也不想去在乎你當下的感受,依然故我的自以為是。既然如此那我選擇自我調適就好了,反正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我也不想再去期待別人變成自己期盼的模樣,只要能夠靜靜的生活著就好了。

  「夫不學而求知,猶願魚而無網焉,心雖勤而無獲矣。廣博以窮理,猶順風而託焉,體不勞而致遠矣。粉黛至則西施以加麗,而宿瘤以藏醜。經術深則高才者洞達,鹵鈍者醒悟。文梓干雲,而不可名臺榭者,未加班輸之結構也;天然爽明,而不可謂之君子者,不識大倫之臧否也。」

  吾期許以此道而志之。